运动要素理论
- 运动态势
- 这是词义中表示运动方式和方向的成分
- 例如"去"这个词,其态势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外移动
- 态势决定了运动的初始特征和基本趋向
- 运动过程/轨迹
- 指运动发生的具体路径和过程
- 可以是直线运动(如"直达")或曲线运动(如"绕行")
- 轨迹反映了运动的空间形态和时间展开
- 运动结果
- 是运动完成时形成的最终状态
- 包括运动者与对象的位置关系
- 结果体现了运动的终点特征
这个表的目的是将语言中的运动现象按照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分类,帮助我们理解词义是如何通过运动来表现的。通过把意象轨迹、运动元素和时空轨迹分开,作者试图说明语言的意义系统(词义)与语法系统(句法)的关系如何在不同层面展开。
- 最上层(抽象层面):意象轨迹
- 意象轨迹是最抽象的层面,它从认知和概念上定义了语言中词义的“运动图式”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运动的认知表象,它是分析其他层次的基础。
- 比如,“出”在意象轨迹上表现为一种“从内到外”的抽象运动意象,这与具体的时空和物理运动无关。
- 中间层(语言元素层面):运动元素
- 运动元素是对意象轨迹的分解。它把运动分为态势、方向、过程/轨迹、结果,具体分析词义中有哪些核心成分,这些成分决定了语言如何构造句法结构。
- 例如,“走”可以拆解为:
- 态势:步行的方式(慢、快)。
- 方向:从家到学校。
- 轨迹: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。
- 结果:最终到达学校。
- 最下层(具体层面):时空轨迹
- 时空轨迹是最具体的层面,它将语言中的运动放入现实的时间和空间,用来描述物理层面上的起点、路径、终点和背景等内容。
- 比如,“他从家跑到学校”:这里的“从家”是始点,“到学校”是终点,整个过程涉及具体的时空路径。